沙滩文化“三贤碑”
禹门卤鸭是遵义的一道特色美食,其食材精选新舟禹门当地及周边养殖的土鸭,将祖传秘方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采用几十种名贵天然配料和中药材卤制而成。其营养丰富,色泽黄亮,气味芳香,肉质鲜嫩,淳香爽口,味道独特,有消热下火之功能。其制作技艺考究,历史悠久,于2018年成功入选遵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禹门卤鸭属于卤制食品。卤味源自四川,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据说是李冰在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自此人们开始用井盐加工食物,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经过长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川卤。
据史书记载,秦末〈公元208年〉,西楚霸王项羽渡过漳河“破釜沉舟”迎战秦军。楚国军队因粮草短缺,漳河两岸有很多鸭子,士兵们用毁坏的船木烹饪,色美味辣。当时虞姬随军作战,想亲自烹饪,因辣味太重而喷嚏不止,连佩带的香囊掉进锅里都没有发现。一会儿香气四溢,士兵们争着去吃,士气大振。项羽得胜后,犒赏三军,再吃的时候,都有觉得味道大不如前。原来,一伙夫将香囊捞走藏了起来。回到楚地后,用香囊配制秘方,鸭头、鸭脖子、鸭掌、整只鸭子一起烹煮,一直流传至今。
然地处西南偏远之地交通闭塞的遵义禹门一隅,虽然长期由四川管辖,但一直到清朝中期,都没有卤鸭制品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禹门一带沙滩文化兴起,成为了黔北文化乃至贵州文化的主流。郑珍、莫有芝、黎兆勋等沙滩先贤引领贵州诗坛,成就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美誉。然文人作诗必须要饮酒,饮酒必须要有好菜。郑珍、莫有芝、黎兆勋等常在月明风高之夜,相聚禹门山(回龙山)临江之崖,饮酒作诗,并书于岩石之上。
沙滩本为穷乡僻壤之地,沙滩文人虽耕读传家但不富裕。酒、菜、笔、墨等需参与聚会者一人出一样,并商定轮流。有一次聚会,轮到了莫有芝出下酒菜,按常规到路边刘记杂货铺买点卤豆腐干即可。可不巧的是那天刘记杂货铺的卤豆腐干已经售完,而刚好主人有一只几天前吃剩的鸭子,担心变坏,就一直放在卤水里。莫有芝已别无选择,就提上那只放在卤水里几天的鸭子就去参加聚会。没想到,那只鸭子气味芳香,肉质鲜嫩,淳香爽口,味道独特,得到聚会者的一致好评。从此,每次聚会,这样卤过的鸭子必不可少。刘记杂货铺也在卤水里逐渐加了些滋阴养肾有益健康的中草药,除了供这些文人们作下酒菜外,也对外售卖。
到了清朝晚期,禹门卤鸭已经成为当地人待客的座上珍品,用来招待主人认为珍贵的客人。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普遍摆上餐桌。沙滩三贤之一的黎庶昌刚从日本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叫家人买来禹门刘记卤鸭,一边细细品味一边感叹:“吃遍天下的鸭子,还是禹门的刘记卤鸭香。吃到禹门卤鸭,我才算真正回到了家,回到了沙滩。”
但历史上的新舟禹门在地理位置实在偏僻,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发展了企业,有了外来流动人员,禹门卤鸭才在不同地区的食客之间得以传颂,禹门卤鸭也是从那时候才真正走出了禹门村,走出新舟镇。2016年,禹门卤鸭作为贵州特色美食被端上了外交部宴请外国友人的餐桌,这让禹门卤鸭在全国知名度大增,同时也搭上“黔货出山”的高速列车,走向全国,被越来越多的美食爱好者所熟知。
民间传说,并不可信,但毕竟是美好的。对于禹门卤鸭的由来,我们且听且食之。
禹门卤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