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胜之书》中记录了哪些农学知识?

365采摘 2021-12-02 06:09 编辑:admin 239阅读

汜胜之,山东曹县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他早年勤奋好学,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后来在西汉成帝时,被举荐到首都长安朝廷内担任议郎。在这里,汜胜之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到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促使西汉政权强盛的发达的农业经济,对他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看到由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推广,才使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了高潮。汜胜之通过研究西汉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渐渐地产生了改革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种种设想。不久,他被任命为“劝农使者”,负责“教田三辅”。
担任了农官的汜胜之,有了更多的机会直接了解农业生产,也有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指导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汜胜之熟悉关中平原,这里农业发达,群众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他十分注意学习和总结这些经验,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提高和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思想体系,成为当时指导农业生产极有成就的专家。
汜胜之根据关中地区的情况,提倡和鼓励农民大量种植小麦。他还对多种农作物分别制定出一整套种植技术,教育群众在生产中应用。在汜胜之的精心指导下,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因此,他也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农学家,不少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向他请教。由于他负责“教田三辅”作出了贡献,后来被提升为御史。
在西汉王朝农业生产技术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汜胜之为了使关中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以自己长期指导关中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对关中地区及当时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成了一部农书——《汜胜之书》。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
《汜胜之书》,在《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记录为《汜胜之》十一八篇,后来人们通称为《汜胜之书》。这部农书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各地广泛采用,成为当时声誉很高的一部农书。后来有人评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汜胜为上。”类似这样的古农书,在世界上只有非洲迦太基农家多古的28篇农业著作和欧洲罗马农学家老迦图的《农业志》,可以相比。
这部闻名于世的农书大约到宋代便失传了。幸而由于北宋前许多古书的引用,才使这部农书的不少精华得以保存。这些散载于各种古书中有关《汜胜之书》的材料,汇集起来大约有三千多字。
现在,《汜胜之书》十八篇的全文虽然看不到了,但仅存的这部分材料,内容仍是十分丰富。它包括耕作的总原则,禾、黍、麦、稻、大豆、小豆、麻、台木、瓠、芋、稗、桑等十几种作物的栽培技术;有对选种、播种、管理、收获到贮藏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详细说明。此外,还包括几项特殊的内容,如“溲种法”、“沤种法”等。这些内容反映出当时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和水平,对后世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汜胜之书》中十分珍贵的是,汜胜之继承了我国汉代以前农学家重视天时地利,强调以人力改进农业生产的思想,在全面总结当时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耕作的总原则,即“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还提出田间选穗留种的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采用选穗留种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