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合作化的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哪一年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键族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从而推动建设发展,也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合作化是指在胡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一、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1、农业合作化是改造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推动了建设的发展,而且也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农业合作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方法,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哪一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49年。
1、第一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3年,主要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还要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这也是农业合作化的开端。
2、第二阶段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2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3、第三阶段
1955年下裤亮枣半年至1956年底,这时是农业改造的第3个阶段,同时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二、农业合作化有弊端么?后来为什么没有实行下来.结束于何时?
爪机手打 有用记得点个赞\(≧▽≦)/ 严禁直接搬运(我们一模的答案中摘取的觉得很清晰的思路)我也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结尾归纳了一下
1952s底 土地革命基本完成 农民获得土地
1953s国家实行一五计划 开始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个体的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组织 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的
1958s人民公社化运动后 农业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 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1978s 11届三中全会后 进行改革开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集体生产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从私有制到好握握公有制,适应了社会皮缓主义建设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他们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ps:人民公社是1958s下半年开始的 1982s制定的宪法要求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 所以1982s人民公社就正式解体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s开始 1978s改革开放结束 )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友庆结束时间也也不是很确定 你可以再查阅相关资料 其他的我都可以肯定啦~~)
三、高三历史问答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这是我帮你找到的原题,问题和你给出的是一样的,你自己看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下列雹嫌蠢材料: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①我国农业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2分)
②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结果如何?(2分)
答案:
①1953年对农业的改造,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初,农村源陪很快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到1955年底,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2分)
②人民公者拆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分)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分)
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1分)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分)
1农业经过土地改革实现农民州猜的土地私有,后来人民初级公社实现了初步公有,这也是1956年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革,凳信后来人民公社实现高度公有但犯了右倾错误,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实现我国农业化,期间有短暂大包干的尝试,20世纪后新出现了土地流转。2为了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册粗型的关系,结果取得极大成果!
1、从1949到1956年的察差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从而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而农业合作化实现败猛皮了。
2、因为人民公社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不符合我国知樱低水平的生产力的要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极差,所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初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近五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种生产关系又不适合了,所以现在实行土地流转,这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四、农村合作化对现今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求一遍文章
农业合作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枣指喊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但是现在广大农村生产力的水平依然是原始或半原始的自耕农业状态,其生产关系水平依然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条件,这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关键所在。从此入凳野手,实招自出:必须解决落后的自耕农业方式水平,必须解决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水平。概括而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再加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自耕和个体”上,因而,解决原始或半原始农具下逗改的自耕状态和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营水平,就成了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现时答案和起步抓手。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三农问题的现实都要求我们进行反思,三农的问题根源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三农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壮大支柱产业。三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我省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今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四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农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措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外出务工应用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五是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要集中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坚持兴修梯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六小”工程和农民住房改造。
而“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以农业劳动者为主体,自有农具,集体机具和集体积累,个人现金等为股本或股金,组成的以自愿结合或自然村为单位组织的以农业经营为主的体制。从而实现原始自耕农到集体农业生产者的转变,实现自己自足个体小农经济到混合经济股份企业经营的转变。以现有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起步,再过渡到农产品等的加工经营,再发展到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逐步实现集体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水平。
因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农业合作化这一措施,说到底,它是适应了当时文革后期农村集体经济混乱不堪的现实形势的治乱之举,更从根本上说,它更适应了当时广大农村落后的自耕农业方式的生产力水平。农业合作化,作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实际事例,在政治经济学历史上,应当留下浓重的一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农业发展特点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很可能成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的体制基础。因而,从发展的角度看,从规划的角度说,农业合作化都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为三农问题的快速解决提供了一把有效的钥匙,它是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的一条出路!当前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全局创造性的做好“农退”这篇大文章。率先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就必须解决原始或半原始农具下的自耕状态和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营水平,而相对于“自耕”和“个体”的只能是“合作”和“集体”,故开展“农业合作运动”对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快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主要课题有三个:投入问题、组织问题和土地问题,农业合作化是农民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自发进行的制度改革探索。 由农民创造的各种新型合作组织,各有其不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农业合作化便成为解决当前三农难题和谋求未来长期发展的一个体制基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